冯子曰:智者,术所以生也;术者,智所以转也。
智慧的人,从不蛮行横性,而是懂得如何在世道和自我之间谋得最佳的处境。
01、王翦五讨赏地
战国时期,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,出征时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。
临行前,王翦请求秦始皇赏赐给他大批田宅。
秦始皇说: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,为什么还担心生活的贫穷呢?
王翦说:臣身为大王的将军,立下汗马功劳,却始终不能封侯,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,请大王赏赐田宅,作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靠。
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。
王翦的举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,却又觉得暗含深意,只得细细品读。
在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,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请求封赏,有人劝王翦: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,似乎有些太过分了。
王翦说:你错了。大王疑心病重,用人不专,现在他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,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,向大王请赐田宅,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?
没想到看似庸俗的请求背后,竟藏有如此老谋深算。
王翦之举,人臣之术,令人感叹!
02、萧何三贬其身
无独有偶,在汉高祖三年,萧何镇守关中,汉王与项羽在京、索一带相持不下。
这期间,汉王屡次命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。
鲍生于是对萧何说: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,之所以屡次派使者慰劳,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啊。为您考虑,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,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并肩作战,这么一来,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,信任丞相。
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,从此汉王对萧何很是满意。
汉高祖十一年,淮阴侯韩信在关中叛乱,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。
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的事情后,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,加封五千户邑民,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兵。
群臣都向萧何道贺,唯独召平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,说:相国的灾祸从现在就要开始啦!皇上在外率军征战,而相国留守关中。没有战场上的急难,却获赐增加封邑和护卫兵,这并不是宠信相国,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,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。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,并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。
萧何采纳了陈平的建议,高祖果然大为高兴。
汉高祖十二年秋天,英布叛变,高祖御驾亲征,其间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。
萧何对使者说:因为皇上御驾亲征,所以我在后方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,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叛变时做法相同。
这时,有人对萧何说:你灭门之日不远啦!你已经身为相国,功冠群臣。皇上没法再提升你的官职。自从相国进入关中,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现在还在勤勉不懈地为百姓。皇上之所以多次派使者慰问相国,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。相国如想保命,不妨低价强购百姓的田地,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,从而贬损自己的声望。这样皇上才会安心。
萧何又采纳了这个建议。
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后,百姓沿途拦驾上奏,控告萧何低价强购民田,高祖不由心中窃喜。
03、皆是智者安身处事之道
其实,王翦五讨赏地封侯,萧何三贬其身(一上战场,二散家财,三征民田),他们看似荒唐的背后,为的只是摆正君臣之间的位置罢了。
唉,当君主不能与大臣们肝胆相照、推心置腹时,常使有功的大臣不惜污损自己的名誉而求自保。
难怪古文中常说:创业容易守业难!
这话不仅是说给打江山的君王听,更是对由始至终嫡系部队的忠告。
君不见“狡兔死,走狗烹,飞鸟尽,良弓藏“!
看似无情残酷的历史现象背后,其实是亘古不变的人心!
想更替三代后,君臣间水乳交融的情感早已不复。君对臣的猜忌,是“风险不同担,利益照均分”的不满;臣对君的顾忌,是“恐功高盖主,又恐碌碌无为”的进退两难。
言行荒诞,不过问朝廷之事!
这些是古人明哲保身的方法,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君主对自己的疑虑!
但是放到现今职场中,亦有道理。
无论是你曾经跟随领导打下新市场的肱股之臣,还是帮助领导攻克主要艰难项目的前锋队员,到一定阶段,与领导的相处都将是一门艺术。
不可让领导感觉你居功自满,也不能让领导感觉你威胁到他的地位,此时适当“示弱”,让领导抓住你的小把柄,或许更有利于增进你和上级的关系,对方也会更信任你。
俗话说得好,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!
想来上下五千年,在人情洞察上的学问绝非一对一错,一朝一夕就能定论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