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ack
栈(stack)是一种遵循先入后出(FILO)逻辑的线性数据结构。其只能从容器的一端进行元素的插入与提取操作。
我们可以把他比作串串,我们在串肉的时候都是从底依次往上串肉,然后在吃的时候是从串顶依次向下吃,将串上的肉比作各种类型的元素(如整数、字符、对象等),串子比作适配器容器,就得到了栈这种数据结构。
如图所示,我们把容器内元素的顶部称为“栈顶”,底部称为“栈底”。将把元素添加到栈顶的操作叫作“入栈”,删除栈顶元素的操作叫作“出栈”。(图片取自hello算法)
栈的常用操作
成员函数 | 功能 |
---|---|
empty() | 判断栈是否为空,空返回真,不为空返回假 |
size() | 获取栈中有效元素个数,返回值为size_t |
top() | 获取栈顶元素 |
push() | 元素入栈 |
pop() | 元素出栈 |
swap() | 交换两个栈中的数据(可以部分也可以交换全部) |
其实在c语言中就已经存在了stack,但是c++后又引入了模板,所以c++STL标准库里面就存在了stack的模板,但是要需要引用头文件#include<stack>
#include<iostream> #include<stack> using namespace std;int main() {stack<int> st;// 元素入栈st.push(1);st.push(3);st.push(2);st.push(5);st.push(4);//访问栈顶元素 int top = st.top();// 元素出栈 st.pop(); // 无返回值// 获取栈的长度 int size = st.size();// 判断是否为空 bool empty = st.empty();return 0; }
可视化监视:
栈的实现:
以下是基于deque实现栈的示例代码:
deque就是双向队列;
如果不是很了解可以看这篇文章:C++中deque的用法(超详细,入门必看)_c++ deque-CSDN博客
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deque底层是不连续的数组构成,他是又多个连续的小子数组组成。
template<class T, class Con = deque<T>>class stack{public:stack(){}void push(const T& x){_c.push_back(x);}void pop(){_c.pop_back();}T& top(){return _c.back();}const T& top()const{return _c.back();}size_t size()const{return _c.size();}bool empty()const{return _c.empty();}private:Con _c;};
那么如果用链表怎么来实现呢?
下面是基于链表实现stack:
template<class T>struct stack_node{stack_node(const T& _val):next(nullptr), val(_val){}stack_node* next;T val;};template<class T>class stack{public:stack(){stackTop = nullptr;stkSize = 0;}~stack(){delete[]stackTop;stackTop = nullptr;stkSize = 0;}int size(){return stkSize;}bool empty(){return size() == 0;}void push(int num){stack_node<T>* node = new stack_node<T>(num);node->next = stackTop;stackTop = node;stkSize++;}int pop(){assert(!empty());int num = top();stack_node<T>* tmp = stackTop;stackTop = stackTop->next;// 释放内存delete tmp;stkSize--;return num;}int top(){assert(!empty());return stackTop->val;}private:stack_node<T>* stackTop; // 将头节点作为栈顶int stkSize; // 栈的长度};
同样还存在着用数组来实现栈
class stack{public:int size() {return stack.size();}bool empty() {return stack.size() == 0;}void push(int num) {stack.push_back(num);}int pop() {int num = top();stack.pop_back();return num;}int top() {assert(!empty());return stack.back();}private:vector<int> stack;}
};
三种实现方法的对比:
三种实现对此来说第一种实现是标准库的标准实现方法,二三都是我们自己可以通过自己思考可以想出来的实现方法,两种实现都支持栈定义中的各项操作。数组实现额外支持随机访问,但这已超出了栈的定义范畴,因此一般不会用到。
首先第三种方法的缺点之一就是如果入栈时超出数组容量,会触发扩容机制,导致该次入栈操作的时间复杂度变为0(n);
缺点二就是方法三在扩容上会存在大量的浪费空间,比如已经存在100个元素了,恰好数组正好填满,但是如果还要添加数据,链表只需要对应数据个数添加结点,但是数组要进行倍数扩容,会又大量浪费;
栈的典型应用
(取自hello算法)
- 浏览器中的后退与前进、软件中的撤销与反撤销。每当我们打开新的网页,浏览器就会对上一个网页执行入栈,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后退操作回到上一个网页。后退操作实际上是在执行出栈。如果要同时支持后退和前进,那么需要两个栈来配合实现。
- 程序内存管理。每次调用函数时,系统都会在栈顶添加一个栈帧,用于记录函数的上下文信息。在递归函数中,向下递推阶段会不断执行入栈操作,而向上回溯阶段则会不断执行出栈操作。
queue
队列(queue)是一种遵循先入先出规则的线性数据结构。顾名思义,队列模拟了排队现象,即新来的人不断加入队列尾部,而位于队列头部的人逐个离开。
他就像我们打饭的时候,先去的人先打完饭,所以队列相对应就是(FIFO),
如图所示,我们将队列头部称为“队首”,尾部称为“队尾”,将把元素加入队尾的操作称为“入队”,删除队首元素的操作称为“出队”。(图片取自hello算法)
队列常用操作
成员函数 | 功能 |
---|---|
empty() |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|
size() | 获取队列中有效元素个数 |
front() | 获取队头元素 |
back() | 获取队尾元素 |
push() | 队尾入队列 |
pop() | 队头出队列 |
swap() | 交换两个队列中的数据,可以交换部分也可以交换全部 |
int main() {/* 初始化队列 */queue<int> queue;/* 元素入队 */queue.push(1);queue.push(3);queue.push(2);queue.push(5);queue.push(4);/* 访问队首元素 */cout << queue.front() << endl;/* 元素出队 */queue.pop();/* 获取队列的长度 */cout << queue.size() << endl;/*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*/cout << queue.empty() << endl;return 0; }
运行效果:
队列的实现:
利用deque实现:
template<class T, class Con = deque<T>>class queue{public:queue(){}void push(const T& x){_c.push_back(x);}void pop(){_c.pop_front();}T& back(){return _c.back();}const T& back()const{return _c.back();}T& front(){return _c.front();}const T& front()const{return _c.front();}size_t size()const{return _c.size();}bool empty()const{return _c.empty();}private:Con _c;};
本人有点懒,以后有空会补充用链表来实现队列:
省略......
利用数组来实现:(全部摘自hello算法)
注意:里面有一点小优化,要注意哦
在数组中删除首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0(n) ,这会导致出队操作效率较低。然而,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巧妙方法来避免这个问题。
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变量 front
指向队首元素的索引,并维护一个变量 size
用于记录队列长度。定义 rear = front + size
,这个公式计算出的 rear
指向队尾元素之后的下一个位置。
基于此设计,数组中包含元素的有效区间为 [front, rear - 1]
,各种操作的实现方法如图所示。
- 入队操作:将输入元素赋值给
rear
索引处,并将size
增加 1 。 - 出队操作:只需将
front
增加 1 ,并将size
减少 1 。
可以看到,入队和出队操作都只需进行一次操作,时间复杂度均为 0(1) 。
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:在不断进行入队和出队的过程中,front
和 rear
都在向右移动,当它们到达数组尾部时就无法继续移动了。为了解决此问题,我们可以将数组视为首尾相接的“环形数组”。
对于环形数组,我们需要让 front
或 rear
在越过数组尾部时,直接回到数组头部继续遍历。这种周期性规律可以通过“取余操作”来实现,代码如下所示:
/* 基于环形数组实现的队列 */
class ArrayQueue {private:int *nums; // 用于存储队列元素的数组int front; // 队首指针,指向队首元素int queSize; // 队列长度int queCapacity; // 队列容量public:ArrayQueue(int capacity) {// 初始化数组nums = new int[capacity];queCapacity = capacity;front = queSize = 0;}~ArrayQueue() {delete[] nums;}/* 获取队列的容量 */int capacity() {return queCapacity;}/* 获取队列的长度 */int size() {return queSize;}/* 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*/bool isEmpty() {return size() == 0;}/* 入队 */void push(int num) {if (queSize == queCapacity) {cout << "队列已满" << endl;return;}// 计算队尾指针,指向队尾索引 + 1// 通过取余操作实现 rear 越过数组尾部后回到头部int rear = (front + queSize) % queCapacity;// 将 num 添加至队尾nums[rear] = num;queSize++;}/* 出队 */int pop() {int num = peek();// 队首指针向后移动一位,若越过尾部,则返回到数组头部front = (front + 1) % queCapacity;queSize--;return num;}/* 访问队首元素 */int peek() {if (isEmpty())throw out_of_range("队列为空");return nums[front];}/* 将数组转化为 Vector 并返回 */vector<int> toVector() {// 仅转换有效长度范围内的列表元素vector<int> arr(queSize);for (int i = 0, j = front; i < queSize; i++, j++) {arr[i] = nums[j % queCapacity];}return arr;}
};
队列典型应用
- 淘宝订单。购物者下单后,订单将加入队列中,系统随后会根据顺序处理队列中的订单。在双十一期间,短时间内会产生海量订单,高并发成为工程师们需要重点攻克的问题。
- 各类待办事项。任何需要实现“先来后到”功能的场景,例如打印机的任务队列、餐厅的出餐队列等,队列在这些场景中可以有效地维护处理顺序。